


| 拼音 | xī | 
| 注音 | ㄒㄧ | 
| 五行 | 金 | 
| 部首 | 角 | 
| 总画数 | 22画 | 
| 笔顺编码 | 撇折撇折横横竖竖折竖撇竖捺横横横竖横竖折竖折,3535112252324111212525 | 
| Unicode编码 | U+89FD | 
| 五笔编码 | qemm|QEMN | 
| 四角编码 | 22227 | 
| 汉字结构 | 左右结构 | 
| GBK编码 | D382 | 
| 释义 | 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。用骨、玉等制成。也用作佩饰:“芄兰之支,童子佩觿。 开瓶口、匣盖的工具。 觿年。 兵觿。 可作意动用法,意为“统领部队”。古同“觿”。玉器的一种造型,其首如龙而尾尖,有扁身和圆身两种,扁身造型如半玉璧,圆身造型如象牙,为祭祀和祈福时之礼器,东汉后渐渐消失。注意:在部分网络流通的史书(例如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《晋书》等)中,因为字符转码错误的原因将【众】字误转换成【觽】字,导致经常出现“率觽”、“觽庶”等之类词语,其中的【觽】字实际是【众】字。 |